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中国先后派遣了多个志愿军兵团赴朝参战,其中包括第13、第9、第3、第19、第20和第23兵团。提到这六个兵团,熟悉历史的朋友们大概都会知道,除第23兵团外,其他五个兵团在我国军队中都是最为精锐的王牌部队。不仅如此,这五个兵团的司令员,几乎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赫赫战将。例如,第13兵团由邓华将军指挥,第9兵团由宋时轮将军率领,第3兵团由陈赓将军掌舵,第19兵团由杨得志将军担任司令,第20兵团的司令员则是杨成武将军。
这些名将,几乎都成为了入朝参战部队的核心人物。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,他们的职务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调整。举例来说,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因水土不服,提前回国,之后由郑维山接替,而中央又任命杨勇接任第20兵团司令员,继续带领部队奋勇作战。
或许很多人都知道,第三兵团是最晚入朝的部队之一。当时的第三兵团司令员是陈赓将军,但因为陈赓正在越南执行其他任务,因此第三兵团的副司令员王近山临时代理了这一职务。
展开剩余65%陈赓与王近山两位将军,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的核心人物。陈赓曾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,王近山则是第12军军长,并且同时担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员。尽管二人的职位不同,但他们在军事上的才能是并驾齐驱的,都是第二野战军的中坚力量。
陈赓将军以“第六大名将”著称,在整个解放战争中,他的军事才能仅次于刘伯承司令员。尤其在解放战争初期,陈赓并不是完全受刘伯承指挥,而是独立带领部队展开作战。这样一来,不仅显示了中央对陈赓的信任,也证明了他的出色指挥能力。
与陈赓不同,王近山则是长期在刘伯承元帅的指挥下作战。王近山曾率领第六纵队屡战屡胜,被誉为“刘邓麾下第一猛将”,他的作战风格果断而犀利,是二野的尖刀部队的重要核心。
然而,陈赓入朝参战的时间并不长,第三兵团大部分时间是在王近山的代理指挥下,奋勇与敌人作战。值得一提的是,王近山指挥的第三兵团,在朝鲜战场上创造了许多经典战役,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上甘岭战役。这场战役,第三兵团的第15军与第12军携手作战,成功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与国威,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。
1953年4月,王近山因工作调动被召回国内,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。此时,中央决定派遣一位新的将领接替王近山的位置,而这位将领正是许世友将军。
许世友与王近山都出自大别山,二人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便在红四方面军中并肩作战。许世友的职位要稍高于王近山,他是军级别的将领,而王近山则担任的是红31军第93师师长,属于师级将领。尽管职位有所不同,但两人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是红四方面军中的杰出代表。
不过,许世友入朝参战的时间较短,他于1953年7月27日赶到朝鲜,而此时战争已接近尾声,双方很快便通过谈判达成停战协议。因此,许世友在朝鲜战场上并未参与多少直接指挥的战役,这也导致许多人并不清楚他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过职务。
虽然许世友在战争中的实际战斗指挥较少,但他回国后的表现却依旧引人注目。1955年,华东军区经过改编,许世友成为了南京军区的首任司令员,主管着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和上海等五个省份及一个直辖市的军事事务。中央对许世友的能力极为信任,这也是他能够长期坐镇南京,历经18年的时间掌控如此重要的军事指挥权。
通过许世友的事例,我们可以看到,尽管许多军事将领在某些阶段的战争经历有限,但凭借他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在其他方面的贡献,依旧能够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与重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