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AI真正融入业务的核心流程,正引领着通用大模型到垂直智能体应用的关键跨越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智能体应用,已经具备了向国际输出的能力
文|今言
编辑 | 吴霏
作为中国数字科技企业代表之一,奇富科技CEO吴海生于9月23日受邀出席联合国八十周年系列活动及中美金融研讨会。吴海生是从业二十余年的互联网人,当置身于这个全球多边国际舞台,他所关注的金融科技领域与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,自然呼应了联合国共同行动造福人类的使命:多边协作的框架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政策与市场环境,而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则是推动全球金融包容、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的关键手段。
吴海生率领的奇富科技为近200家金融机构提供支持,为近6000万用户提供金融科技服务。他的科技从业背景,使西海岸的硅谷成为他美国行的主要目的地,只有在奇富科技赴美上市时来过东海岸,对他来讲,这种感觉很奇妙,做科技的人越来越多的来东海岸,这是金融和科技融合加深的新现实。
人工智能正以惊人速度改变全球社会、经济和信息空间。参与联合国的平台也让吴海生意识到,互联网技术带给金融行业代际式的跨越,让AI真正融入业务的核心流程,正引领着通用大模型到垂直智能体应用的关键跨越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的智能体应用,已经具备了向国际输出的能力。
吴海生是个非常乐观的人,他说,悲观者永远正确,乐观者才能够创造未来,我们愿意投资未来。今天中国的通用大模型普及率非常高,作为从业者,身处其中,选择悲观是创造不了未来的。像奇富科技这样在垂直领域深耕的企业,侧重点在于智能应用的场景落地,因为拥有海量的垂直数据和多年的行业knowhow,以及在业务场景中每一秒都在发生的反馈、奖惩机制,这些优势使得奇富有能力让智能体真正在业务核心流程发挥功效,去推动金融商业系统重构。
Q:在出席联合国大会等多边场合中,您如何定义一家中国数字科技企业的“国际身份”?这是否意味着企业需要在技术标准、价值观输出甚至全球议题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?
吴海生:我们在金融科技的应用层面非常有代表性。除了在AI方面探索比较多,在国际化,在出海这些方向上也做了一些尝试,积累了一些实践。所以能在联合国这种级别的会议与同行分享交流,对我们会很有帮助。
我没想过我们的国际身份。不过,这一代中国企业家的归宿就是实现真正的全球化,有真正的全球视角,而不是单纯只做中国市场,要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席之地。每个国家金融的普惠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,我们希望能尝试把领先的优势分享到其他国家和市场上,帮助他们提高普惠的宽度和深度,这对社会有益。对我们自己来说,能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,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,不同市场,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,对当地的生态有一些积极性的建设,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。
Q: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(SDGs)背景下,奇富科技如何理解“科技向善”?
吴海生:各行各业对“科技向善”有不同的理解,金融科技诞生的初衷就可以理解成“向善”——帮助这些小的个体去享受金融服务,给那些数据不够充分的小微企业更多的金融服务选择,做到真正的普惠。
Q:可以说金融科技有行业驱动的正向效应,自带“向善”的性质吗?
吴海生:做这家企业的基因就是要通过科技让金融更普惠,只有技术越来越强大,企业才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。比如我们做金融的素养教育,帮助不同的群体识别电信诈骗;在福建,我们跟当地有关部门联动,帮助在中国创业的台湾企业享受金融服务,在资金的支持下快速发展。在监管框架之下,我们通过技术给这些人做金融画像,解决不同产品下不同的客群问题,让他们也能够享受金融服务。
Q:许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缺乏正式的信用记录,这导致他们无法得到便捷、有效的金融服务。奇富科技是如何用AI智能体技术为这些信用薄弱群体服务?打破数据壁垒的核心逻辑是什么?
吴海生:技术上帮助行业提升效率,是我最自豪的成就之一;使过去难以获得银行服务的人群获得金融支持。我们通过海量数据来服务更小的群体,现在在中国已服务约6000万用户,其中半数是小微企业。过去金融服务门槛高、覆盖不足,很多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。中国有约1亿家企业(注册工商登记数),但小微企业死亡率高,每年新增约1000万新注册,存活率较低。过去金融服务不能大规模覆盖的原因在于高风险,但我们通过信贷与风控能力,实现对这些高风险群体的覆盖与服务。
在大模型时代,企业数据将变得极其丰富,不仅有财务数据,还能包含图片、视频等多模态信息。通过对视频等数据进行生成和分析,模型可以给出店铺客流、收入预测等更详尽的画像。这些多源数据经由大模型在短时间内进行综合评估,帮助银行识别真实与伪造的部分,降低欺诈风险并提高放贷效率,显著提升普惠性。
Q:奇富科技推出的“AI审批官”与“AI信贷员”等技术创新,在底层架构上与传统金融风控体系有何根本不同?奇富科技的差异化优势在于?这些技术应用将如何重新定义金融机构对客户的理解方式与深度?
吴海生:AI在金融领域正在从解决外围问题扩展至解决业务核心问题,去有效弥补当下互联网技术无法解决的短板。
在金融核心的风控环节,我们打造了端到端授信决策智能体。过去十年,我们有近千个风控专家,有700 多个风控模型工具、7000 多个决策工具,产生了过亿的决策。这些工具本身不具备推理的能力,风控专家需要不断地根据动态的风险情况,不断给风险系统打补丁。端到端智能体在学习了我们历史的模型、决策和专家经验后,相当于有了众多风控专家的大脑,可以制定风控策略,还有模型的手脚,可以输出决策。最重要的是,它会突破已学习的内容,在风控专家做好奖惩、纠偏的情况下,能做到持续自主学习,自主迭代风险决策过程,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风险评估的泛化。这显著地帮助中小银行突破人才限制和风控模型的局限,改写金融风险管理的现有业务逻辑。
在审核审批环节,我们做了一款叫AI审批官的智能体,可以帮助银行的审批人员提高审批决策质量及效率。它能解析各类票据、合同、方言录音、尽调录像等等,做到100%审查自动化、且无退补件,还能保证评估和授信更精准。AI审批官比传统的互联网系统更有人味,像富有经验的审批官一样思考,给出审批人员高质量的决策意见。
AI 信贷员是我们给银行客户经理定制的智能助手,它能根据客户经理擅长的方向直接推荐目标客户,给出客户的详细信息;在转化环节帮助客户经理提炼与用户交流中的核心要点,指导客户经理结合用户需求推荐信贷产品。AI信贷员的目标,就是让人人都能做销售冠军。从内部试点看,效果还不错:人均管理客户数从几百扩展到几千人,人均转化率提升15%,服务还更周到。
奇富科技的差异化优势,一是源于长期且持续的AI投入。公司累计投入了近百亿元的研发资金,拥有近千人的技术团队,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发表多篇科研论文,并在国内率先主导编制了金融大模型标准,为技术深耕提供了底气。二是有丰富的数据与场景是进化土壤。每天18万次申请决策、37万次交易决策、60万条语料、超1600万次用户触达,都为AI提供了海量学习样本。三是深刻的业务洞察。过往九年,奇富科技通过帮助上百家银行服务数千万用户,深刻理解了金融机构的需求与痛点,金融业务的逻辑与流程,所以能够把前沿技术转化为一系列高效、实用的AI智能体,真正赋能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。
Q:奇富科技AI智能体技术走向全球市场的规划是怎样的?不同国家和地区情况千差万别,这其中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?
吴海生:在欧洲和南美都有探索。南美属于发展中国家,但市场规模大、人口众多、人均GDP较高,发展速度快,信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,是具吸引力的市场。
我们这个行业的差异化在于合规属性会强一点,它不像别的行业那么容易直接平移。各国对于合规的态度差异明显,导致金融科技生态的发展路径各异。我们最大的挑战是把各个国家的合规要求摸清楚,这是挑战,但也是个壁垒,就是说别人也不可能比你更快入场。与消费品或纯供应链公司相比,金融科技公司应把合规放在首位。
中国企业在智能体、智能应用和高端技术能力方面具备在国外落地的机会,因为中国在数据、场景和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。中国可以输出相对成熟的产品、服务或技术能力,核心在于垂直领域的深耕与高度细分的应用场景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